农贸市场承载着民生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然而,近年来“开业即巅峰,三月就退租”的魔咒却困扰着许多新开菜市场。从门庭若市到冷冷清清,从熙熙攘攘到无人问津,这些农贸市场的背后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何高颜值的网红菜场难逃流量断崖式下跌的命运?又如何让新开菜场从“昙花一现”走向“长红长青”?
01表面功夫≠长期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精美华丽的设计确实可以为消费者带来短暂的流量红利期,但当这份新鲜劲儿过去,消费者更在意深层的交互式体验和利他性价值。另外,部分农贸市场在建设过程中消耗的巨大成本缺口,急于通过租金上涨、菜价上涨等手段补平,加重消费者的日常开销负担。
应对举措——要风度,更要温度
想要留住消费者,既需要“好看的皮囊”,又需要“有趣的灵魂”。农贸市场可以从功能和服务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改善功能,通过优化摊位布局、排水通风等基础设施,避免“好看不好用”的尴尬;另一方面精进服务,保留代切配菜、免费送葱等传统服务,避免本末倒置。
02不破局=出局
对于新开菜市场来说,不仅要应对“马路菜场”的低价冲击,还需直面生鲜平台的“30分钟送达”挑战。据调查数据显示,44%的消费者已养成线上买菜习惯,传统菜市场若不转型,只会被逐步边缘化。
应对举措——用魔法打败魔法
在各方线上外送平台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的当下,农贸市场可以积极“应战”,如入驻现有外卖平台,或开发自有小程序,为周边消费者提供线上下单+线下自提/配送的服务。此外,农贸市场可以聚焦社区生鲜需求,围绕自身核心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新鲜且优惠的净菜套餐、半成品菜等,打造差异化特色。
03临渴掘井=本末倒置
菜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管理方的运营能力和商户的服务意识。许多新菜市场在招商过程中为了“凑数开业”,引入缺乏商铺管理经验和发展理念的小白商户,导致菜场出现菜品定价混乱、折损率高的情况,最终造成客流流失。
应对举措——各方与时俱进
在农贸市场环境提升的同时,商户和市场方的管理服务意识也要随之提升。对于市场方而言,应该定期组织商户培训进货、定价、服务等方面的课程,为商户赋能;商户则可以尝试以“个人IP”入手,开设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并分享内容,实现引流获客。
04流量断档=前功尽弃
新开菜市场在开业初期的低价促销和网红营销虽然能带来短期的引流效果,但如果缺乏后期的承接动作,流量必然迅速流失,导致前期付出成本全部功亏一篑。
应对举措——持续性优化
应对菜场刚开业的流量红利期,应该采取有效的常态化营销活动,保持客流“长青”。如在价格方面,推出“抽免单”、“惠民菜”等优惠活动,吸引到一部分对价格敏感的人群;另一方面,利用智慧农贸管理系统反馈的数据分析整体情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想要摆脱“高开低走”、“开业即巅峰”的魔咒,绝非靠一方努力可成。市场方需深耕运营与商户赋能,商户需提升服务与创新意识,消费者则通过口碑传播反哺市场。
正如“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实践所示,只有将菜市场定位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融入购物、社交、便民服务等多元场景,才能真正实现从“流量爆红”到“价值长红”的跨越。农贸市场的未来,不在网红滤镜之下,也不在天花乱坠的设计当中,而是在每一棵蔬菜的温度、每一次交易的信任,以及每一份对民生需求的敬畏之中。
民鲲有喜啦!!万众瞩目的时刻来...
2021-07-01 13:44:28号外!号外!民鲲控股 | 民鲲...
2021-07-01 13:50:05健康食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的...
2021-07-01 13:52:50